找到相关内容307篇,用时5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心识与轮回

    误认色声香味触法的名、相为实有,如果能看破名、相之不实,如实认识,“”,则自然心平气静,不会有烦恼生起。   第五节 “藏识持于世,犹如线贯珠”  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生死轮回现象,大乘...无明缘非”(《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》),是心理活动不符合实际、真理,是“不如实知”或“妄想情见”,质言之,不符合真实的认识,是烦恼惑业生起的源头。认识,于是成为佛学所着力研究的问题。   佛学研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453814.html
  • 分别与无分别

    传汉土禅法。与寂护的弟子莲华戒(Kamala?īla)在桑耶寺进行教义论辩,论败,被逐出西藏。[2] 显然,不经正思惟,法眼不开、慧眼未清净者,如何分辨已显佛性、已见法性、已证菩提?   不可以戏论...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。   六、他引分别,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。   七、不如分别,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。   八、分别,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。   九、执著分别,谓不如意类,萨迦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2253833.html
  • 正法与菩提分法的实践

    不坏净、圣戒成就。(八四三经)  由此可知,一方面依靠亲近善士、听闻正法(此二属外在),一方面依靠、法随法行(此二属内在),才能具足五根五力中的信根信力,而有四不坏净,由此才能进入圣道之流。  ...所依住,于诸世间则无所取。(六○九经)  此处详细示出修习四念住的要点:直接观察身受心法的缘起过程,由于四食(段食、触食、意思食、识食)而有“身”,由于根尘接触而有“受”,由于名色而有“心”,由于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2554806.html
  • 无上法门--参话头

    实践方法。是一种生命上或行为上的践履,通过这种践履,智慧才能增生,生命才能成熟。   禅,其实并非只是精神上的“静”与“定”,更重要的是法思维(),这样才能与真实相应,从而得到开悟。禅是思维修,换言之,人要有正确、的思维才能与真实相应,才能开发智慧。   这种思维修对现代人来说极为重要。现代人不善思维,即使当代西方学人之思考方法、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那样,在概念上辩析得十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83156174.html
  • 佛教的流转还灭观

    身心,听闻正法,,法随法行的完成有漏的三慧,以此有漏的三慧,引发未来本有的无漏圣道现前,圣道现前,就可渐渐的舍却五取蕴身,获得五分法身,而涅盘解脱了!在说明有情生命的前后移转方面,虽犊子与有部...空,则无生无灭,何断何所灭,而称为涅盘』?以此例于生死,也可这样的说:『若诸法不空,则无生无灭,若无有生灭,云何名生死』?性空者根据佛陀的缘起说,建立幻缘起的流转还灭,是多么的正确呀!  六 结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3857502.html
  • 南北传止观四念住之会通

    胜缘”?谓正法增上他音,及内。   云何“劣缘”?谓此劣缘乃有多种。  谓若[一]自圆满、若[二]他圆满、若[三]善法欲、若[四]正出家、若[五]戒律仪、若[六]根律仪、若[七]于食知量、...而他圆满则有赖于法的道场及禅修中心。  善法欲:善法欲就是想要得圣道的意愿,这的确得看个人过去生的栽培及今生的努力。  戒律仪:(受持八关斋戒)  禅修期间为了净化身心,必须弃舍世俗的欲乐和作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51558189.html
  • “万法唯识”和“转识成智”

    言说。云何诸法依他起 相?谓一切法缘生自性,则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谓无明 缘行,乃至招集纯大苦蕴。云何诸法圆成实相?谓一切法平 等真如,于此真如,诸菩萨众勇猛精进。为因缘故,,...种子有生灭用故,能生果”(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三)。第二,“有胜用”,指通过增强生灭势力而导致熏习,引发习气,“强健人能致功效”。第三,“有增减”,为生灭作用的可增可减,而“可致上中下种子”,“利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4059875.html
  •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——摄论师的三性思想

    大乘论疏》卷七(S.2747)进行梳理。   1、观无相舍外尘想   唯识观实践的始终都是自觉现实自我世界的虚妄性,依虚妄分别→闻熏习→意言→→无分别...。三性之义,古来大德种种解释,乃有多途。且奘法师出《三性义章》,最明为好。彼立三性以三门分别:一、情事理门,二、尘识理门,三、染净通门。执有人、法定性之境,名遍计所执;因缘之事名依他,无相等名圆成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3861391.html
  • 佛教与人生宇宙

    其所讲契经中常说:“多闻熏习、、勤修加行”如是等类。佛陀与诸祖师都非常关心行的重要性,充分肯定其转依成佛的积极意义,原因是行就是实践,实践能出真知。同时,行不切实,就会使工作不究竟,而使所...名取相的分别我法执。另外,还需根据《金刚经》所:“一切有为法,梦幻泡影,露亦电,应如是观”来真参实悟地行持。须知,“一切有为法,梦幻泡影”,这是从所当然的表象上说,还需与大乘一实相印紧密结合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1661434.html
  • 析评上世纪关于法相与唯识的“分、合之辨”

    听闻信解(正闻熏习)、观察思维()、修习证知(法随法行)唯识性相之逻辑次序;果学就是对唯识性相的圆满证知,从染唯识体相转为清净唯识体相,依此建立涅槃与菩提。但如果进一步分析,根据与瑜伽行派境、行...比较、抉择,在《瑜伽师地论序》中归纳十义、在《真实义品序》中归纳六义,以比较法相与唯识学的差异。简而言之,他从三方面了比较性论说:  一者,从法的角度看。法相者,辨诸法性相、有无、染净、因果等,于三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3861581.html